三国时期,有三顾茅庐的故事盛康配资,说的是刘备求贤若渴,三次拜见诸葛亮,才请他出山。现在似乎没有这样的故事了,有的只是竞争上岗,没有求贤若渴的心态,也没有三顾茅庐的权贵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
按理说,人才比普通人要出色,尤其在某一领域,人才很可能会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,很可能会提供治理方案等等。权贵除了要谋求经济利益,就是要谋求政治利益,很容易走错路,办错事,就需要人才的辅佐。三国时期,读书人并不多,或者说整个古代历史中的读书人并不多。大多数人都是农民,而且皇帝要保证绝大多数人成为农民,让他们老老实实耕种,进一步稳定社会秩序,才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民间获取钱粮。刘备自称刘皇叔,苦于无人辅佐,接受水镜先生的建议之后,就去找卧龙。诸葛亮是大才,并不轻易见人。似乎那个时代的大才都隐居,不轻易辅佐君主,除非君主摆出好的姿态,要礼贤下士,求贤若渴,才可以获得人才的帮助。社会上的读书人并不多,通过读书能够成为大才的人更是少之又少。当时水镜先生点评的卧龙和凤雏就算是大才,刘备得到其中一个人就可以治理天下,但他两个人都得到了,也只是在蜀中称王,却并没有统一天下。当时人才比较稀少,需要权贵登门拜访,甚至要礼贤下士。毕竟,普通人当中有可能混杂着人才,或者说人才自愿隐藏在普通人之中,需要权贵代之以礼,认真求助,不然人才断然不肯轻易出山。既然是人才,就要把自己的才能卖出去,叫做待价而沽,而且要捂盘惜售。倘若到处张扬,说自己是人才,就违背了谦虚的传统,甚至被很多人嘲笑。《三国演义》中的蒋干就是这样,以为自己是个大才,却最终被利用,沦为笑谈。
展开剩余71%大才也会被利用,被君主的权力利用,不然就不能凸显大才。那时候评定人物的标准比较单一,就是看人物有没有读书,有没有灵活运用书本知识,有没有治国平天下的能力。也就是从政治方面来评价人才,而这方面很多所谓的人才大多都在混饭吃,真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并不多。一旦权贵发现这样的人才,就要设法收在麾下,让他出谋划策,让他帮助自己治理天下。刘备发现了诸葛亮,让诸葛亮辅佐,而诸葛亮的才能必须要借助权力才能迅速展现。倘若让他久居隆中,始终不出山,那么即便他有经天纬地之才,有管仲、乐毅的能力,也不能治国平天下。就像孔子一样,周游列国兜售学说,只是要借助权力推行自己的学说,倘若不能借助权力推行,那么孔子的学说再好,也不会被人们知道。而后代君主推行的儒家学说大多都是经过统治阶级改造了的学说,不能体现孔子原原本本的思想,也不是原来的学说的。古代的人才一般都敝帚自珍,珍惜自身的才能,不肯轻易外露。就像画家一样,总是惜墨如金,发表的画作寥寥无几,以此制造市场的稀缺性,客观上抬高了画作的价格。倘若画家每天画一幅画,每天发表一幅画,那么他的画作就不值钱了,他的名头也就不香了。古代的人才也是如此,往往爱惜自己,不愿意毛遂自荐,而是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盛康配资,希望权贵登门拜访,最好三顾茅庐。
三顾茅庐之后,诸葛亮把自身的才能卖了一个好价格,获得了刘皇叔的敬重,同时掌握了兵权,可以叱咤疆场,纵横南北。倘若没有刘皇叔的授予,权力到不了诸葛亮手中,那么他始终没什么作为。就像后来号称凤雏的庞统追随刘备一样,掌握的权力并不大,想要立功,却被乱箭射死。人才之间有排挤,看似诸葛亮和庞统共同侍奉刘备,实际上庞统被诸葛亮排挤,因为他始终不能手握大权,不能完全自己做主,虽然他有那方面的能力,但受到排挤之后,他就需要翻身,迫切需要立功,掌握更大的权力,却最终功亏一篑。现在的人才也有竞争,似乎人才增多了,原因是大学扩招了,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,说明人才过剩了。倘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,就会发现,完全不是这么回事。大学生增多了,只能说明教育产业化了,培养了大多没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。社会岗位稀缺,很容易被权贵把持,而作为普通人的大学生却可望而不可即。很多大学生进入了低端产业链打工,大学学到的东西根本没用。他们并不是诸葛亮那样的大才,也没有独自搞科研的能力,想要投资创业,却往往失败。很多公司和企业招聘大学生,等着人才主动送上门,而不会三顾茅庐。
处在当今世界,竞争日益激烈,尤其是人才的竞争,非常激烈。人才要善于凸显自己,表现自己,获得企业或公司的青睐,才可以在新的天地大展手脚。但真正的人才并不一定是这样,就像诸葛亮那样的大才,或者科研方面的顶尖人才,需要企业或公司登门拜访,甚至需要挖墙脚。有企业或公司花重金,聘请高科技人才,其实就是从其他的科技公司挖墙角,挖来人才之后给予优厚的待遇,让人才发挥更大的效用。当资本渗透进社会每一个角落之后,就会把人们身边所有的事物作价出售,人才也是一样,会被明码标价,甚至人才自己给自己标注价格,等着买家上门出钱。一般的人才需要竞争,因为社会岗位稀缺,不但要笔试,而且要面试,还要体检,层层筛选,里面还有潜规则,最终留下的不一定是真正的人才,很可能是关系户,也很可能是权贵。不管是关系户还是权贵,应聘的过程中都要舍得花银子,不然就不能成功应聘。似乎人才都需要竞争上岗,因为企业和公司的岗位有限,人才太多,而这样的人才其实不叫人才,是个大学生就能干的活,并不能凸显人才的魅力。真正的人才一般不会应聘,而是等到企业或公司上门求。一个高科技公司给予人才的年薪是200多万,已经顶上一个大型企业高管到工资了。但这样的人才发挥的效应是非常大的,只是研究了一个程序就解决了5G基站发热的问题,最终给公司创收上千亿。
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,但真正的人才还是需要权贵去求,不能等着上门竞聘,不然获得的只是普通的大学生,而不是真正的人才。除此之外,要善于让一些人搞团队建设,搞团队研究盛康配资,说不清他们本身就是人才,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,能做出好的管理模式,当然也就发挥了人才的作用,不然只会发出“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”的慨叹。
发布于:河北省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